大运河是中华民族奔流不息的血脉,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大运河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做好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监督工作,近年来,衡水市人大常委会全面推进《京津冀协同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决定》和《河北省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条例》的贯彻实施,紧盯监督中的重要事项、关键环节、重要问题,超前谋划、协同部署、强力解决,有力有序推动了各项工作的落地落实。
推进机制上下贯通。该市一是建立组织机制。高度重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协调推进工作有序开展。2020年7月建立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联席会议,2022年成立由常务副市长任组长、宣传部部长任副组长的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领导小组,及时研究部署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建设工作,协调解决工作推进中的问题,并逐年制定年度工作要点,明确具体任务,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二是健全规划体系。2021年印发《衡水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和《衡水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方案》。在此基础上,编制印发《衡水市大运河文化带旅游道路规划方案》等6个专项方案,形成“1+1+6”规划体系。三是深入协同联动。积极参加省级层面组织召开的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有关会议,学习交流工作经验,结合当地实际应用,提升全市整体工作水平,2023年河北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现场推进会在该市举办。
遗产保护扎实有效。该市一是加强大运河文物保护。重点实施大运河(衡水段)永济渠考古勘探项目,召开大运河衡水段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项目专家论证会,国内顶尖专家学者出席,摸清隋唐永济渠走向,发现故城县永济渠故道两岸唐宋武城遗址、阜城县大运河左岸唐代州城弓高城遗址、景县唐代安陵仓遗址等文化遗存点85处。完成景县安陵桥遗址抢险加固、甘陵书院、庆林寺塔等文物保护修缮工程。建成故城运河博物馆、阜城历史博物馆、魏圈记忆运河博物馆等运河文化展馆。二是强化大运河非遗保护传承。开展大运河沿线非遗普查记录工程,完成37项大运河非遗项目信息资源数字化工作。加大非遗传承人教育培训力度,举办了运河沿线非遗业务骨干及传承人研修班。在河北省首次举办大运河主题非遗创意作品展——衡水市大运河非遗创意作品展,展出该市非遗项目41项、153件。同时,积极组织故城龙凤贡面等36项大运河非遗项目参加了河北“非遗购物节”。三是推进历史建筑确定保护。按照《河北省历史建筑确定和保护技术规定》《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申报程序及划定、确定标准》等相关标准规定要求,对故城、景县、阜城3县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等进行摸排、划定和确定,共确定历史建筑5处,已完成挂牌保护和数字化信息采集,建立数字档案,完善历史建筑数据库。
水系治理提质提效。该市一是推动河道清理整治。常态化、规范化推进大运河“四乱”问题清理整治,开展妨碍河道行洪突出问题排查整治,河道面貌明显改善。积极争取省级资金,实施南运河景县、阜城县段清淤疏浚41公里,并与吴桥县、东光县治理河段相衔接,南运河全线完成清淤整治,防洪排涝和蓄水能力有效提升。故城县筹措专项债券重建青年闸、芦庄闸,引水灌溉功能得以恢复,防洪安全保障巩固提升。二是加快水生态环境复苏。加强与水利部海委等单位沟通对接,统筹利用长江水、黄河水、卫运河和岳城水库水等水源,持续实施生态补水。2022年4月大运河全线贯通以来,为该市8个县市区以及衡水湖引蓄水,形成有水河道390公里、水面面积约60平方公里。大运河保持常年有水,国家重点监测断面水质稳定达标。三是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行区域用水总量和强度控制,制定卫运河跨县水量分配方案,保障流域基本生态用水。“节、引、调、补、蓄、管”综合施策,严控大运河周边区域地下水超采。
生态保护有序提升。该市一是加强联防联控。全面贯彻落实河长制,明确市县乡村四级河长责任,开展常态化巡河检查,加强大运河上下游、左右岸统筹协调,及时解决存在问题。加强监督检查和联防联控,故城、景县、阜城三地签署《关于落实南运河河长制警务协作办法》,山东、河北两省三市八县检察机关签署《关于建立跨区域河流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公益诉讼联动协作机制的意见》,形成上下联动、左右互动、齐抓共管的管护格局。二是做好水环境保护。利用无人机、漂流船开展全方位巡河,在大运河重要节点安装高清摄像头,构建起智能化视频监控系统。严格落实生态红线保护政策,常态化开展大运河沿岸工业企业污染源排查行动。扎实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大运河沿线村庄全部完成生活污水治理。严格管控畜禽养殖粪污,督促现有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落实粪污贮存、处理、利用设施建设,推进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预计到2025年,大运河沿线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10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三是加快生态修复。持续推进大运河绿色生态廊道建设。故城县建成大运河沿岸万亩花海、青罕荷花园等一批生态旅游项目,开展大运河滨河绿色生态屏障项目,造林绿化2000亩,运河大堤外侧1000米范围内森林覆盖率达36%以上。景县对运河大堤堤顶两侧进行绿化提升,种植长度59公里,面积750亩。阜城县紧靠堤坝一侧建设宽100米以上的景观廊道,完成绿化9500亩。
宣传推介多姿多彩。该市一是促进大运河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以“董子故里、运河风采、城乡一体、融合发展”为主题,在故城县、景县、阜城县举办第四届衡水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重点打造了故城县大运河百里景观带、景县景州舍利塔景区、阜城湖生态风景区等15个文旅新业态项目,举办中国衡水董仲舒与儒家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大运河非遗文化节等一系列高水平文旅活动,推出了“运河人家风情之旅”“大儒之乡研学之旅”等9条精品旅游线路,大运河沿岸3县堤顶路已全线修好贯通,实现了产业发展、城市环境、群众幸福指数“三个提升”,推动了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名城名镇保护修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相统一。二是创作大运河主题文艺精品。以运河纤夫、运河号子为题材,创作了歌曲《拉纤的汉子》,荣获河北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河北省燕赵群星奖、河北省文艺振兴奖等重大奖项。以世界文化遗产点——华家口夯土险工为素材,重点创排河北梆子现代戏《华家口》,荣获2023年度河北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资助项目。创排提升河北梆子《桃城巷》《知县筑险工》、歌曲《运河人运河情》等文艺作品,积极谋划评剧《运河那边东大洼》等文艺作品,弘扬大运河精神,讲好大运河故事。三是强化大运河宣传营销推介。积极参与美丽河北慢直播活动,故城“运河第一湾”日出等视频先后在河北卫视播出。《运河美景宣传片》获评中国旅游集团“青春旅程中旅全程”征集活动入围奖。专题片《行走大运河》被文旅部“文旅中国”客户端转载。围绕“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主题,在石家庄、北京举办衡水文化旅游推介会,重点推介大运河文化旅游资源、线路和产品,不断扩大衡水大运河文旅品牌影响力。(张文良 刘广 贾晨曦)